- 刘小莉;杨怡;张瑊;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既蕴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的百年党史、呈现出的红色基因与精神力量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以及赋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考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以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阐释为前提;以互联网新兴媒介为载体,开辟思政课网络阵地;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估机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开辟多维立体路径,构建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常态化长效化融入机制。
2024年05期 v.24;No.12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谭泽媛;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与支持。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湖湘文化在湖南“楚怡”职教体系建设中具有内容上、价值上、功能上的重要意义。将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实践文化育人重要的、深入的教育路径。选取湖湘文化教育内容,构建融入湖湘文化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重点从湖湘文化融入师资培训、融入教学设计、融入资源建设、融入教学实施、融入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湖湘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路径策略。
2024年05期 v.24;No.127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建兰;
为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鲜活性、凸显教学内容的时代属性、保障思政教育质量、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科学塑造,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立足工匠精神的总体定位,通过有效融入优秀资源、完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架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手段,推动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2024年05期 v.24;No.127 43-4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欧阳晓优;
文章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内涵、路径与方法。通过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对我国话语体系提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结合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提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策略和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
2024年05期 v.24;No.127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蒋林;
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南和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依据,也是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目标。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在全面、科学、充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各项具体指标及其观测点、评分标准、计分方法和指标权重,并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024年05期 v.24;No.12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唐紫微;
在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面临思维偏误、能力欠缺、管理缺位的现实困境。通过以下途径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资源聚合,构建全覆盖、多形式、分层次的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训体系;强化实践,构建全链条、精准化、立体化的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机制;评价反思,完善全周期、多角度、多元化的辅导员核心素养评价机制。这既回应了新技术革命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挑战,呼应了现代化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诉求,也适应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需要。
2024年05期 v.24;No.127 60-6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彭莫凡;杨晓溪;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青年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深化革命形势教育、引导青年深入工农群众、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考察延安时期青年奋斗精神的教育实践,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对当代青年奋斗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当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推进和完善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劳动教育以及先进典型引领,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4年05期 v.24;No.127 65-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