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信息技术与应用

  •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原理与开发方法研究

    胡伏湘;

    数字教材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形态,其内涵、特征和开发模式尚未统一。研究从数字教材的时代背景入手,总结了数字教材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的区别,基于数字教材的主要创作平台,提出了这类平台的普适性要求,并从编写要点、主要开发方法和生态体系构建三个维度设计了数字教材的开发模式,为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思路。

    2025年02期 v.25;No.130 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多社交网络融合的营销影响力最大化传播模型研究

    祝旭;赵明;谭韶生;

    在数字化、科技化、全球化的影响下,独具差异化特征的多元化社交平台逐步探寻一种融合共生模式,以期获得网络影响力的最大化传播。为测量多社交网络平台交互融合的营销影响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基于多社交网络融合视角,拟从模型设计与算法设计两个层面入手,综合考虑社交网络用户特征、用户间亲密度、已存在相关商品和激励机制等实际因素,提出营销影响力度量模型,结合融合社交网络中营销过程的特征,创建营销影响力传播模型,全面准确度量营销影响力,如实反映其传播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社交网络营销影响力最大化算法,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高收益的病毒营销。

    2025年02期 v.25;No.130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热点地图分析

    华昕;郑文武;张永灵;

    为了动态把握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热点、问题与趋势,以2000—2023年中文期刊为研究数据,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构建总体发文量、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分类统计等知识图谱,采用空间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热点地图分析。研究表明:文献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经历了四个阶段且速度持续上升;机构之间较为分散,应加强合作;“文化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等为高频关键词,当前研究热点有景观基因等五个方向;研究区域由少到多,研究内容由简入繁,其中湖南省、云南省等为研究热点地区,同时需要加强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关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促进多学科交叉,进行方法和理论创新,加强实践等。

    2025年02期 v.25;No.130 13-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经济管理

  • 数智时代背景下公司治理与财务变革的发展路径研究

    余凤莲;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重新定义了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型,还深刻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组织模式。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企业变革转型与破局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而财务组织作为企业价值的引领护航者,必须做好未来发展与转型方向的谋划。由此,通过研究,文章揭示了财务运营数字化、管理分析智能化等公司治理与财务变革的重要目标,提出智能化财务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构建无人财务共享中心、加强企业内外部生态互联互通等发展路径,为企业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贡献微薄力量。

    2025年02期 v.25;No.130 19-2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长沙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创建研究

    李令辞;熊德慧;

    以长沙乡村为研究对象,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视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提出“宜业兴村、宜文强村、宜居乐村”的美丽宜居村庄乡村一体化发展策略,即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兴村、以乡风文明建设强村、以美丽庭院打造乐村,农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创建长沙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以期助力乡村振兴,为长沙、湖南乃至全国美丽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建议。

    2025年02期 v.25;No.130 25-2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化育人

  • 我国大学生“家庭德育和智育失衡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7省15所高校大学生家庭的实证研究

    冯鸿燕;肖媚;徐嘉瞳;

    基于家庭德智教育的国家政策与大学生家庭德智教育失衡的现状,面向全国7省15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我国大学生“家庭德育和智育失衡问题”的真实现状。分析问卷数据,总结焦点问题,并对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为有效解决德智教育失衡问题,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家校社政”育人共同体:家长应学习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加强资源整合,开展教育活动;社会应提升专业指导水平,加强职教宣传;政府应融通双轨发展,落实指导作用。多管齐下,以期助力提升家庭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

    2025年02期 v.25;No.130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问题审视及优化路径

    曹蓓;彭程;文春风;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面对信息生态混乱、负面情绪传播等挑战,高校需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从顶层设计、数字素养提升、技术治理等方面着手,通过科学规划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控制负面情绪源头,优化内容生产与传播,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使其具备辨别是非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营造积极的网络空间,有助于应对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有效提升育人实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25;No.130 37-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立德树人:职业院校德育体系与育人模式的研究

    李铁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目标。职业院校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就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转变学生身份,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这也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树立学校良好的教育品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全员参与立德树人工作,并将其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5年02期 v.25;No.130 43-4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楚怡工匠计划”视域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赵橄培;廖卓;

    为贯彻“三高四新”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楚怡工匠计划”。在剖析“楚怡工匠”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机器人工程专业“楚怡工匠”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多方协同共建“融合共赢”的育人机制、产业引领共同开发“迭代递进”式课程体系、培育“专精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开放融合”的实践体系、开展“虚实一体”的资源建设、实施“多维开放”的评价机制等路径,将有效保证“楚怡工匠计划”的高质量实施,为培养具有熟练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力支撑。

    2025年02期 v.25;No.130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岳飞家国情怀的文化渊源与思想贡献

    张晋超;

    中国人民几百年来持久地热爱岳飞不仅因其战功显赫,更因他们对其深厚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追随。岳飞家国情怀的形成有他独特的个人特质,更有来自家教家风、儒家思想和民风民俗的文化浸润。岳飞在继承传统家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超前地发展出坚守人民本色、锻造人民军队和维护人民利益的立身、治军和利民思想。这不仅是约九百年前天才的创举,更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

    2025年02期 v.25;No.130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审计话语翻译中的语境与受众分析

    赵莹;

    在审计领域,为契合审计工作的新场景、新定位、新要求,精准且完整地呈现审计成果,助力审计话语体系的高效搭建,以充分施展审计在区域治理、经济发展等诸多范畴的关键效能,文章立足审计工作定位,依托系统理论,先是剖析审计话语的基本特性,进而把握翻译的核心要点,归纳翻译规范要求。同时,从审计英语语境的适配性以及受众身份立场的独特性等层面切入,探寻有效策略,创新翻译模式,优化英语表述形式,旨在为审计话语翻译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2期 v.25;No.130 59-6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高教论坛

  • 提升与改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生成治理与保障治理

    郭广军;易希平;黄铁牛;

    文章探讨了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生成治理与保障治理的概念内涵、进展成效、存在问题、理论基础、机理模型及推进策略。产教融合质量涉及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其生成治理强调系统性、持续性和创新性管理,以促进深度融合与质量提升;保障治理则侧重于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增强稳定保障与持续改进。基于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目标引领机制驱动、治理工具支撑保障的机理模型,阐述了提升产教融合专业体系产业匹配度、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度、课程体系岗位对接度、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度、教学方法改革深入度、科研创新应用转化度、社会服务功能实效度以及国际交流持续影响力的具体策略。

    2025年02期 v.25;No.13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学习产出”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欧阳陵江;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核心能力作为学习产出目标,“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改革尝试。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章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对象,从确定预期“学习产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系统阐述了基于“学习产出”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建设框架、实施路径与收获,对工科职业教育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育改革,提高综合育人质量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v.25;No.130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汤慧;黄希怡;宁启蒙;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地方高校积极响应行业需求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刻调整,尤为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育。针对当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制定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目标,明确其能力结构,构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四位一体”培育模式,旨在构建一套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的城乡规划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助力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2期 v.25;No.13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四链融合”背景下湖南省高职装备制造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王伟;吴轩辕;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是湖南省推进“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制造业人才供需角度探析高校的就业教育,寻找毕业生服务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机制,推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推动政府人才政策下沉,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促进高校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代表了高校就业教育方向,也是高校就业教育新生态的标志,使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先进制造业就业,做大做强湖南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5年02期 v.25;No.13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设计思维引导与教学实践研究

    包广龙;孙小涵;

    在新时期背景下,人工智能(AI)的普及运用已如火如荼地展开,适应于人工智能的设计专业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教学的迫切需要。文章以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人工智能的独特性与协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思维引导的七种方法,将教师指导融入学生设计思路中。结合人工“前期控制”和AI“后期渲染”的专业设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人工与人工智能的高效结合,以期提供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培养方式新思路。

    2025年02期 v.25;No.130 89-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 高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王国栋;

    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高等数学现状的基础上,依托数学知识与智能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等数学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通过案例实证,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数字化课程教学模式检验课程效果,给出这一课程体系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可靠性依据。

    2025年02期 v.25;No.130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场域视角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构成基础”教学改革为例

    姜一;

    随着MOOC、SPOC等在线教学平台的发展,教育场域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趋势日益显著。“构成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基于教育场域理论视角,探讨了SPOC的理念、优势和特点是如何影响并重塑该课程的教育实践的。通过实施“三位一体”教学内容策略、构建“三三三”全场域教学模式、设计针对性的专业考核内容以及建立“3+1”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全场域混合式教学模式,达成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

    2025年02期 v.25;No.130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谭雅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评价作为衡量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评价方式呈现单一性、评价结果欠缺精准性等诸多问题。要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结合、全面评价与多元评价结合的原则,从科学设计评价体系、整体优化评价指标、全面完善评价方法和有效提升评价效果四个方面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2025年02期 v.25;No.13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跨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探索

    荆东星;陈杨晖;

    为了缓解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与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横纵交叉跨应用领域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通过简化冗余的基础课程、与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教师合作设计专业课程,以及开展企业级项目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这一模式为高等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025年02期 v.25;No.130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许璐;张拥华;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始终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建设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和打造多样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还应充分挖掘学校和专业特色,进行具有品牌特色的人才培养规划与设计,建立顺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发展高水平技术和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赋能产业、服务经济和贡献社会。

    2025年02期 v.25;No.130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